课程概述

一、课程背景

  1. 学科发展背景
    智慧林业是林业信息化进入智能化阶段的产物,融合了林学、信息科学、人工智能、遥感技术(RS)、地理信息系统(GIS)、全球导航卫星系统(GNSS)等学科,旨在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(如物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)推动林业资源管理的精准化与智能化。其前身「数字林业」基于「数字地球」框架,逐步发展为以智能决策为核心的「智慧林业」,涵盖森林资源监测、灾害预警、生态规划等全产业链管理。  
  2. 国家战略需求
   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,智慧林业成为实现林业现代化、提升生态治理能力的关键方向。国家林业局于2013年发布《中国智慧林业发展指导意见》,随后多项政策推动林业信息化从数字化向智能化转型,要求培养具备跨学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,服务于森林资源管理、生态修复、灾害防控等领域。  
  3. 教育领域响应
    教育部于2021年批准设立智慧林业本科专业(专业代码:090505T),并将其纳入农学门类下的林学类,标志着该学科正式进入高等教育体系。国内多所高校(如北京林业大学、湖北科技学院等)通过设立微专业或特色班,结合传统林学与现代信息技术课程,培养适应行业需求的实践型人才。  

二、课程目标

  1. 知识目标
    • 学科交叉知识
      掌握林学基础理论(森林生态学、林木培育学等)与现代信息技术(遥感技术、大数据分析、物联网、人工智能)的融合知识体系,理解智慧林业的学科框架与发展脉络。
    • 技术原理认知
      熟悉林业信息化核心技术(如GIS空间分析、GNSS定位、传感器网络)的基本原理与应用场景,了解智能决策系统在资源管理、灾害预警中的运行机制。
  2. 能力目标
    • 技术应用能力
      熟练应用无人机航测、遥感影像解译、GIS平台开发等技术,完成森林资源动态监测、碳汇计量、病虫害预测等任务。
    • 实践创新能力
      能够针对林业实际问题(如林火预警、生态修复规划)设计智能化解决方案,通过机器学习算法优化决策模型,并利用校企合作平台开展项目实践。
    • 数据分析能力
      具备林业大数据的采集、清洗、分析与可视化能力,能够从多源数据中提炼关键信息,支持林业管理科学决策。
  3. 素质目标
    • 行业情怀与社会责任
      树立「知林爱林」的职业信念,理解智慧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与「双碳」战略中的核心作用,培养服务国家生态安全的使命感。
    • 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
      通过跨学科小组项目(如智慧林业平台开发、生态监测方案设计),提升团队协作意识与多领域协同工作能力。
    • 可持续发展意识
      强化生态伦理观念,关注林业技术的绿色化与可持续性,遵守林业信息化领域的职业道德规范。